作为互联网+传统诈骗的产物,电信诈骗具有非接触、成本低、收益高、打击难等特点。互联网高速发展,电信诈骗不断演化,至今已深嵌互联网黑灰产业,实现了产业链延长,利用公民个人信息实现精准诈骗或孵化培育,手段日趋专业化、多元化。电信诈骗屡打不绝,其主要原因有:公民个人信息泄露为电信诈骗提供了物料;单一的司法管控成效不足;公民个人数字能力、信息安全意识不足。治理电信诈骗,需要保护公民个人信息、深化电信诈骗协同治理、培育数字公民,实现电信诈骗防范关口前移,打击治理有效,人民群众抵御网络犯罪能力提升。
一、互联网时代电信诈骗概述
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0%。数字货币、电子支付全面发展,2020年我国电子支付普及率达到85%,我国已成为全球最为庞大的数字社会。然而,伴随互联网时代发展,网民网络安全事件层出不穷,其中,以“个人信息泄露”和“网络诈骗”最盛,且电信诈骗已成为当前增长最快的刑事犯罪。2021年4月8日,全国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落实打防管控措施,坚决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多发高发态势。必须加快研究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的治理措施,落实总书记指示,守护好人民群众的“钱袋子”。
1.1 电信诈骗的概念与特点
电信诈骗是传统诈骗行为和现代网络结合后异化的一种新型犯罪,该种犯罪最为核心的要素是诈骗行为与现代信息技术相关联。一般认为电信诈骗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利用现代通信技术手段发送欺诈信息,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因而电信诈骗必须以电信网络作为犯罪工具,具有非接触、犯罪对象不特定性等特点。此外,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成本低、收益高、易复制、难追查、吸引力大、传染力强,极易在年轻人中产生犯罪模仿效应,近年来电信诈骗涉案人员“三低”(即低龄、低学历、低收入)现象突出,电信诈骗的社会危害深重。且电信诈骗波及的地域范围非常之广,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无一幸免,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1.2 电信诈骗治理现状
2015年以来,国务院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诈骗违法犯罪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立,由公安部牵头23个成员单位,开展了两轮挂牌整治。18个中央点名挂牌整治的电信诈骗重点地区,如今5个已摘牌。公安部持续组织开展“长城”、“封号”、“断卡”各项行动,抓金主、铲窝点、打平台。2021年,公安机关共破获电诈案件44.1万余起,抓获嫌疑人69万余名,打掉涉“两卡”违法犯罪团伙3.9万个,追缴返还人民群众被骗资金120亿元。目前,全国已建成32个省级、316个地市级反诈中心。由运营商、银行等派专员入驻反诈中心。警方接到报案后,第一时间将涉案银行账户、电话推送给相关银行和运营商,对嫌疑人账号进行冻结,阻止受害人损失资金。不少地区在劝阻支付、打击团伙、追回损失上取得硕果,治理打击电信诈骗效能倍增。与此同时,公安部日均下发预警指令超11万条,2021年成功避免2891万名群众受骗。花式反诈宣传层出不穷,反诈“灵魂拷问”、“口诀条幅”、“走心文案”频频走红网络;反诈宣传走入社区、学校、工厂,增强辖区群众识骗防骗能力;民警上街宣传、直播宣传反诈,守护人民群众“钱袋子”……
全民反诈声势浩大,可天下无诈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电信诈骗一次次利用网络工具升级转型,给打击防范工作带来诸多困难。目前通过电话、短信的形式直接实施诈骗的形式越来越少,通过网络实施的诈骗占到电信网络诈骗的80%以上,且电信诈骗破案率始终不高。靳高风在《中国犯罪形势分析与预测(2018—2019)》中预测,从犯罪类型结构来看,传统犯罪逐步减少,但“互联网+传统犯罪”愈演愈烈。电信诈骗正是互联网+传统诈骗的产物,且日益猖獗。据公安部数据显示,近10年来,我国电信诈骗案件每年以20%至30%的速度快速增长,仅2020年全国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涉及财产损失即达353.7亿元。当前,亟需根据互联网时代电信诈骗的演化特征,探索出新的治理之策。
二、互联网时代电信诈骗的演化特征
自 1994 年中国开启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发展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机遇、财富的同时,也滋生了许多网络违法犯罪活动。电信网络诈骗是最为主要的类型,它同样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并逐渐演化出新的特征,包括借助网络与个人信息,针对诈骗对象,或精准施诈、或孵化培育;电诈犯罪嵌入互联网黑灰产业,实现了诈骗产业链延长、诈骗组织国际化;产业链的延长使电信诈骗手段专业化、多样化。这些变化不仅给侦查打击、司法惩戒带来巨大困难,还严重危及社会信任,危及政府公信力,只有深刻把握互联网时代电信诈骗的演化特征,剖析现有防控手段的不足,才能为互联网时代电信诈骗治理指引方向。
2.1 犯罪对象:精准或孵化
防电信诈骗宣传活动轮番开展,大部分群众对于电信诈骗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广撒网式的诈骗方式诈骗成功率降低,精准诈骗成和孵化诈骗成为了电信诈骗的发展趋势。精准诈骗是指违法犯罪分子在诈骗过程中,先掌握目标群体的姓名、电话、身份证、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抑或是近期的一些行程轨迹、日常活动,并依此来设计骗局,施展骗术。骗局“量身定做”,骗术“因人而异”,“精准化”锁定、靶向性更强、迷惑性更重,诈骗者往往能够取得受害人的信任,诈骗活动也就更容易获得成功,给受害人带来更大的财产损失,造成更大的社会危害[。例如清华大学教授被骗1760万案件中,教授刚刚卖了一套房子,回到家后立即就接到了诈骗电话,称她漏缴各种税款等等,骗子还说出教授的很多个人隐私信息,教授因此轻信了骗子的话术,陷入骗局当中。
事实上,很多诈骗案件当中,犯罪分子对于电信网络另一端的被害人的信息,掌握的并非那么全面。或许诈骗集团仅仅是拿到了航空公司、房地产公司、电商平台或婚恋网站近期的客户信息,针对不同标签群体进行孵化培育。毕竟,被害人的应和是诈骗完成的关键环节,可以说,“无应和,无电诈”。诈骗集团需投入机会成本,大量标记潜在被害人,进行引流,放出诱饵。因而诈骗集团往往将营销手段运用到诈骗当中,利用有限的个人信息对目标对象进行诱骗,如对于适龄婚配的男性女性进行杀猪盘诈骗,对于老年人的养老诈骗,对青少年进行游戏装备买卖诈骗、对有贷款需求的人进行贷款诈骗或是刺激其贷款需求。无论是精准诈骗、还是孵化诈骗,一定量的个人信息、被害人较低的防护意识、骗子有针对性的骗术,都能成为诈骗的关键。
2.2 犯罪模式:嵌入与延续
如何对目标对象进行精准诈骗或是孵化诈骗?背后离不开互联网黑灰产业的沃土。所谓黑产,主要包括“黑客攻击”、“盗取账号”、“钓鱼网站”三类违法活动;所谓灰产,主要是指处于法律灰色地带的“恶意注册和虚假认证”,网络黑灰产业已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包括上游收集信息、提供技术工具,中游具体实施违法犯罪活动,下游网络洗钱,中游最为猖獗犯罪活动正是电信诈骗。可以说,电信诈骗实施的全过程都是对公民个人信息的利用,电信诈骗深刻嵌在互联网黑灰产业链条当中。
获取虚假身份信息和受害者数据找“卡商”,“拿料”之后精准诈骗、孵化培育目标对象,抑或是依赖于专门培育“诈骗对象”的“菜商”,待到时机成熟、诈骗成功后,再由“跑分平台”“水房”“地下钱庄”等提供洗钱服务。互联网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信息渠道、洗钱通道,使诈骗的实施与诈骗后的变现异常便捷,电信诈骗逐步化整为零,实现了犯罪外卷,使更多人加入到犯罪圈,促使电信诈骗精细化、增强了破坏力,延长了产业链。自2020年“断卡行动”开展以来,公安机关频频破获的一些为诈骗洗钱、“跑分”的团伙,经过这些团伙使用的银行卡流水能达上千万,而此类团伙仅处于诈骗集团最底层,为诈骗团伙提供洗钱服务,顶层组织者和二层技术人员借此逃避法律打击。可以说,电信诈骗生长于互联网时代,依赖于互联网黑灰产业,又延长了自身产业链条,反哺了互联网黑灰产业。
2.3 犯罪手段:多样且专业
诈骗之术,古已有之。明朝万历年间张应俞已编写了世界上第一部专业反欺诈书籍《新刻江湖杜骗术》,共总结了24类诈骗方式。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消息,当前诈骗手法多达6大类300多种,而且不断“推陈出新”。与互联网的结合使得诈骗活动异常活跃,早期的电信诈骗手段具有地域性,如河北省丰宁县电话勒索诈骗,江西省余干县“重金求子”诈骗,湖南娄底双峰县PS照片敲诈勒索,广东电白的冒充领导诈骗,广西宾阳的QQ诈骗……电信诈骗在全国多地蔓延、形成“诈骗村”、“诈骗镇”,电信诈骗在不断效仿、演化、蔓延过程中变得更为多样、专业,可以说是与信息技术更迭轨迹同步,与社会生活发展方式共频。
2021 年,刷单返利、“杀猪盘”、贷款、代办信用卡以及冒充电商物流客服等,分别位列电诈年案发量的前四位,合计占比高达 73.9%。其中“杀猪盘”诈骗这类复合型诈骗手法尽管占比不足20%,但损失却超过所有电信网络诈骗总损失金额的40%。类似于杀猪盘诈骗,都有“专家”编写“诈骗心经”,对于诈骗实施者定期开展“职业培训”,可以说是深抓诈骗对象情感、生活、投资、贷款各方面需求,利用了被害人恐惧、贪婪各类性格弱点,步步为营,日趋专业化、产业化。
电诈的专业化,不仅体现在电诈骗术的精雕细琢,也体现在电信诈骗集团的运作模式当中。大量诈骗集团将窝点转移国外,采取公司化的运营,分工分层级,其中,“核心层”即首要分子负责投资规划、“技术层”负责技术保障、“话务员”从国内招聘、“跑分层”负责洗钱。且电诈集团吸纳科技人才,技术助力施骗;吸纳金融人才,负责资金转移;吸纳法律人才,指导话务员销毁证据。2021年广州一电信诈骗犯罪团伙,5名技术骨干3人为研究生学历,2人毕业于名牌高校;滁州警方破获的一起跨省特大电信诈骗案,12名犯罪嫌疑人全部是在校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堪称“高科技黑产”。技术的核心是良心,法律从业者应有正义品德和严明操守。电信诈骗的暴利、犯罪亚文化的熏染,使得不少人迷失了自我,丧失了底线思维,如若忽视电信诈骗日益专业化的趋势,电诈高发态势将难以遏制,必须根据当前电诈的演化特征,挖掘目前电诈治理中存在的不足、电诈高发的原因,据此提出行之有效的治理对策。
三、互联网时代电信诈骗高发的原因探析
电信诈骗在不断演化中日益精准化、产业化、专业化,而相应的治理措施未能及时依据变化趋势加以转变,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等源头性违法犯罪现象,电信诈骗单纯依赖于司法管控效果有限,且居民个人数字能力、安全意识不足,都是电信诈骗治理效能不足、持续高发的原因所在。
3.1 个人信息泄露为诈骗提供物料
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遭遇个人信息泄露的网民比例为22.1%;遭遇网络诈骗的网民比例为16.6%;遭遇设备中病毒或木马的网民比例为9.1%;遭遇账号或密码被盗的网民比例为6.6%。2021年,全国公安机关“净网2021”专项行动侦办侵犯公民个人信息、黑客等重点案件1.8万余起,而无论是信息泄露、账号被盗还是设备中毒,都是网络犯罪的初始阶段,网络黑灰产“黑卡”、“黑号”、“黑线路”、“黑设备”为电信诈骗提供了作案物料。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而诸如信息泄露、电信诈骗之类的网络犯罪活动充分印证了这点。信息泄露为电信诈骗提供了巨大便利,甚至一定程度上诱发了电信诈骗等犯罪活动。
3.2 电信诈骗司法管控成效有限
由于电信诈骗具有随机性,目前对于电信诈骗的打击十分零散,往往是发案后,被害人前往公安机关报案,但依赖于传统的案件管辖、调查取证、羁押抓逃、审查起诉等程序,电信诈骗的破案率很低。从一定意义上讲,网络犯罪是“现代”的,而应对网络犯罪的对策却还是传统的,所形成的局面可能是“人在天上飞,我在地下追”。且电信诈骗办案成本很高,追赃挽损率很低。基层公安机关对于案件侦破率的考核导向致使电信诈骗立案率低,很多案件并未进入司法程序;即便在进入司法程序后,通过司法机关追赃挽损的效果极差。电信诈骗证据具有隐蔽性、易逝性,公安机关很难搜集形成完整的、传统意义上的证据链。因此,当前电信诈骗的处罚往往畸轻,犯罪嫌疑人出狱后面对高额回报的诱惑,重操旧业的比比皆是。
3.3 个人数字能力、安全意识不足
如前所述,我国已经形成全球最为庞大的数字社会,电子支付、虚拟货币日益普及,但目前我国的数字公民素养堪忧。大部分网民使用互联网都是停留在应用社交软件、游戏软件,浏览网页、短视频等生活娱乐层面,个人信息安全意识不足,数据泄露现象严重,对于互联网络乱象没有自主的判断能力,数字能力不足,极易成为网络诈骗的受害者。近年来电信诈骗不法分子纷纷将目标指向青少年、老人等数字弱势群体,且中年人中招比例也持续升高,与此同时,关于电信诈骗的防范宣传声势浩大,对遏制电信诈骗起到了一定效果,但尚未触及防范诈骗的根本,反诈宣传尚未入脑入心,人民群众的数字能力、安全意识依旧不足,甚至还有反诈宣传员被诈骗的现象发生。可见,单纯的反诈宣传已不足以防范电信诈骗犯罪,必须抓紧培育数字公民,从根本上提升公民的数字能力、安全意识,将防电诈宣传与数字公民的培育相结合,反诈宣传才能取得实效。
四、互联网时代电信诈骗的治理对策初探
遏制电信诈骗关键在于防范,而防范这类网络犯罪行为,需要保护公民个人信息,深化电信诈骗协同治理、培育数字公民,实现电信诈骗防范关口前移,打击治理有效,人民群众抵御网络犯罪能力提升。
4.1 保障个人信息安全
以贩卖个人信息形成的互联网黑灰产业滋养了电信诈骗,成为了电信诈骗的源头活水,打击电信诈骗需抓住信息安全源头早已成为共识。2021 年 8 月 20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对于国家机关、相关企事业单位、个人信息处理者处理个人信息都明确规定了相应的处理原则、权利与义务,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视,接下来还需要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相关原则性规定对实践中的情形进行法律解释、制定各类细则。
以下为隐藏内容,登录后可见。
真知灼见,俯首拜读。
2023-6-16 11:03:14 Google Chrome 114 Windows 10很中肯
2023-7-4 16:18:03 Google Chrome 108 Windows 10很详细
2023-9-26 22:18:44 Google Chrome 86 Windows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