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大数据背景下国家安全风险及治理对策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我国正处于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如何充分认识大数据给国家安全带来的影响并且积极应对,这是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大数据技术所具备的无界性、互联性、即时性和全民性新特征给国家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要解决大数据对于国家信息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所造成的风险,就要从意识、技术和制度法律等方面积极寻求对策。

  古人以结绳记事,用大小不同、距离各异的绳结和不同的系绳方式来记录不同的事件,而这些绳结可以称得上是最早的数据。在电脑出现以前,人们主要使用穿孔卡片和打孔卡片机来记录数据,使用的是离散位编码,已知最大的纸卡程序——美国SAGE系统的主程序,就存于62500个纸卡之上,换算成数据计量大概是5Mb左右。随后,计算机诞生、数据以二进制信息单元0、1来表示以及数据存储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产生的数据总量呈线性增长。如今,移动媒体设备和个人计算机的普及,通信技术和云计算的进一步发展,属于大数据的时代彻底到来,据全球知名信息技术顾问公司IDC预测,2020年全球数据总量预计将达到44ZB。

  我们身处滚滚的数据洪流之中,每个人的工作、生活都和这看不见摸不着的大数据息息相关,大数据在带来高度互联和高度便捷的信息化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潜在的危机:在这快速发展和高度不定数字领域里,对大数据的掌握已经成为各国信息战争中必须抢占的高地;大数据无边界和自由的特征从经济、主权和意识形态等方面为国家安全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认识大数据的特性,了解大数据对国家安全造成的影响,对于推进国家安全的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大数据技术概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据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计算机领域的概念,而是穿梭于相互连接各个终端之间,传递信息的载体。如果说数据是一个记录者,那么大数据更像是一个分析者,大数据技术通过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手段对数据中的信息进行预测评估,更好地为形成决策而服务。

1.1 大数据概念

  “大数据”这一词语首先出现在1998年出版的《科学》杂志中。在麦肯锡公司的报告中指出,“大数据”是大小超过常规数据库处理能力的数据的集合。根据百度百科上的解释,大数据指的是“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上述两个阐述都是相对于“数据”这一概念对“大数据”作出的阐释,认为“大数据”是“数据”的延伸,即体量巨大、且相互关联数据构成的集合。

1.2 大数据的特点

  大数据虽然是数据的集合,但是其依托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具有许多不同于以往常规数据的显著特征,大致可以概括为5个V。一是数据量的巨大(Volume),随着技术的发展,产生数据的核心节点不再是网页,而是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人,人们在日常使用中制造和分享数据。除此之外,数据还来自各种自动生成的产品设备,例如传感系统、自动交互装置,这些数据通过网络汇集成了大数据的海洋。二是数据多样(Varity),数据的格式日趋多样,除了结构性数据之外,还出现了许多大量音频、视频和信号数据等非结构性数据和半结构性数据构。三是大数据的速度快(Velocity)。速度快是大数据区别于传统数据分析技术的显著特征,它的快主要表现为,数据产生速度快,比如大型强子对撞机瞬间就可以产生大量的数据量,而有的数据产生的体量非常小,但是用户众多,也可以在短时间内生成庞大的数据量,比如说地图的位置信息、网络的流量数据。而是数据的处理速度快,针对庞大的数据流,大数据要求的处理速度也必须很快,否则会造成数据的堆积,导致处理设备瘫痪。四是数据的真实性(Veracity)。大数据的价值体现在能否为决策提供支持,而决策的价值取决于数据的真实性,虽然数据中可能出现相应的干扰信息,但是这些信息都是基于用户或者传感器产生的真实数据。基于数据的真实性,采用多种数据融合比对,能够获得相对准确的数据“提纯”结果。通过数据的真实性我们就可以得到数据的另一个特征即价值性(Value)。大数据的价值在于预测,通过对于一定数量的数据进行关联和分析,就能够得到具有价值的信息。但是这些数据的价值性往往是低密度的,对于所分析的数据总量具有较高的要求。

1.3 大数据技术类别

  在大数据的运用中,数据是基础,而科学的处理技术则是关键。目前,已经有统计学、计算机科学和应用数学等多个领域的技术应用于整合、处理、分析大数据之中。一类是数据采集与分析技术。网络中产生的数据类型复杂而且相对零散,要对各个数据孤岛的数据加以整合和分析,这就需要对数据进行采集和研判。第二类是数据的存储技术,传统的数据库缺乏对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能力,并且拓展性差。因此现在采用的主要是非集中式存储方式,各个存储的节点之间,没有主从的区别,通过相应的通信机制相互感知,自主管理。主要有三种典型路线,基于MPP架构的新型数据库集群、基于Hadoop的技术扩展和封装和大数据一体机(见《大数据核心技术》百度词条,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696290,访问时间2020年12月26日)。第三类是大数据处理技术。主要有商业智能、云计算、可视化等技术,此类技术是大数据技术的核心。

二、大数据与国家安全

  大数据技术发展到各个行业,给人们带来了高效便捷的服务,给企业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商业价值,让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除此之外,我们也应该看到,大数据的兴起进一步拓展了网络空间的疆域,使其成为一片缺乏约束的“无主之地”,这对国家安全造成了巨大隐患。正确认识大数据对我国国家安全带来的威胁,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对策,积极应对大数据技术所带来的风险。

2.1 国家安全的概述

  “国家安全”就是“国家”的“安全”。“国家”具有地理属性和政治属性,指的是具有共同担任语言、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社会群体所组成的共同体。马克思认为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固有的,也不会长久存在下去,而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而在政治学的理论中,国家由人民、领土、主权和政府所组成。“安全”所指的是不受侵害或者潜在侵害的一种状态。因此“国家安全”的含义是,确保组成国家的各个要素不受侵害或者潜在侵害,即人民生命安全、领土和主权不受侵犯和政府不被颠覆。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也得到了不断的扩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4月15日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并发表了讲话,提出了“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1],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而且要构筑国家安全体系。这个国家安全体系涵盖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以及核安全等。

2.2. 从大数据特征看国家安全

  大数据技术所带来的国家安全隐患,属于国家安全中的信息安全。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成熟,大数据无界、互联、即时等技术特性,对国家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一是无界性弱化国家安全边界。从计算机到智能手机再到五花八门的物联网设备,数据无所不在。畅通无阻的网络为数据的传递提供了通道,让数据的大规模汇总成为现实,但是同样也让国家安全的边界被弱化。数据的传播和利用极度自由,国家的管理能力相对滞后,敌对势力可以凭借任何网络终端对于国家的网络服务器、数据库发起攻击。此外,数据突破了国界的限制,也让自由和开放的思维冲击了传统的主权意识,让国家和民族的概念进一步弱化,使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为直接。

  二是互联性扩大危险影响范围。依赖于大数据的互联性,人们能够通过大数据之间的相互关联而进行预测,从而产生使用价值。可以说,大数据的交叉性和互联性,是整个大数据应用的基础。但是数据的互联性同样也给国家安全带来了风险隐患。各个社会个体、国家运行的各个环节都经由信息设备,产生了广泛的数据联系。网络中的任何一个节点发生任何变化,都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每个人细微的言行都将对国家安全造成重大的隐患。

  三是即时性增加防护难度。数据的产生是即时的,利用大数据对国家发动攻击的准备也发生在瞬间。如果对于大数据领域的防范不够及时,对方将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对我国的网络设备、数据安全造成巨大的影响,这是传统意义上的攻击所不能比拟的,也难以用传统手段加以防范。

  四是全民性增加危害打击面。大数据具有全民性的特点,移动网络的提速换代、智能设备的普及,每个人都是数据的创造者和接收者。大数据的全民性,致使大数据一旦遭到泄漏或者恶意运用,所造成的影响将会是群体性的,影响面远远高于任何传统安全威胁。同时,大数据的全民性,也让民众成为被数据影响的“敏感人群”,社会热点问题,甚至是谣言极容易被放大升级,引起群众过激情绪,造成社会恐慌,从而引发社会动荡,严重影响国家安全。

2.3 大数据对国家安全的威胁

  大数据为国家治理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能够极大地节约成本,提高效率,但是同时也从信息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等多个领域对国家安全造成影响。

2.3.1 大数据威胁国家信息安全

  大数据对于国家信息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民众和国家两个层级。

  一方面,从民众层面来看,随着技术发展,智能设备已经成为每个人生活的必需品,几乎每个人都有一台智能手机,除此之外,还有智能手表、眼镜等设备。这些设备集多种功能于一体,能够实现更好的数据互联和共享,为人的使用提供便利,但是同时也在收集个人的数据。这些细微的数据,让用户的个人信息和隐私暴露无遗。智能设备每天都在收集用户的步数和运行轨迹,通过分析用户的步数、步频,可以分析到用户的性别、年龄;再分析个人的步行轨迹,可以大致了解到用户的是否适合上班族、住在何处、在何处上班、从事何种工作。例如,2021年7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出公告,认为“滴滴出行”APP存在严重违规手机个人信息的问题,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根据相关规定通知该APP下架[2]。可见,大数据对于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已经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不仅仅是身上的智能设备,智能设备中的各种APP也在违规地收集个人信息。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100款APP个人信息收集与隐私政策测评报告》[3],超90%的APP存在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问题。身处大数据的时代,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记录在了数据之中,这些数据一旦遭到泄漏被利用,将造成极大的社会影响。

  另一方面,从国家层面来看,大数据领域已经成为国家之间斗争冲突的新战场。美国作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引领者,信息技术不仅仅给美国带来的巨大的经济红利,也为其赢得了绝对的技术优势。全球13台根服务器有10台在美国,全球领先的计算机和互联网公司也基本上都在美国。大数据技术的技术基础就是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美国在此领域具有绝对的优势。美国大肆利用这种优势侵犯他国数据,窃取秘密,极大地危害他国安全。例如,震惊全球的棱镜门事件,美国政府于2007年启动了一个代号为“棱镜”的秘密监控项目,旨在通过美国网际网络公司的中心服务器进行数据挖掘,以收集情报,其中还包括数家互联网巨头公司。与此同时,美国还利用五眼联盟组织的盟友关系,共享情报,进一步扩大监视链条,对多个国家进行着全天候的监视,挖取情报,在网络领域大肆推行霸权主义。

2.3.2 大数据危害意识形态安全

  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意识的一部分,并不是固有的,而是源于社会存在,受到社会环境、信息、价值取向等因素的影响。大数据时代,让不同国家之间意识形态领域的碰撞更加直接,无界的网络为别有用心的国家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宣传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条件。他们大肆利用大数据的技术,分析不同人群的兴趣爱好,针对不同人群的取向,在他们感兴趣的数字媒体中投放影视内容,大肆鼓吹娱乐主义,淡化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潜移默化地让国人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念。利用其大数据技术优势,使国民沉迷于娱乐化、机制化、游戏化的简单感官刺激之中,而不考虑现实问题。

  美国还广泛利用脸书、推特等即时通讯工具,来传播西方价值观念,并且利用水军,来煽动涉世未深的年轻人进行暴力反抗活动。无独有偶,在国内社交媒体微博、微信上面,也充斥着大量的水军。他们利用社会敏感问题进行鼓动宣传,以此来否定我国的建设成果,动摇政府公信力,诋毁英雄人物,来影响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

2.3.3 大数据危及国家政治安全

  20世纪末期,在独联体国家和中亚地区爆发了和平非暴力的政权变更运动,这些运动统称为颜色革命。而大数据在这些事件中往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恰逢突尼斯爆发的“茉莉花革命”时,网上就揭露了突尼斯国内本·阿里家族的腐败内幕。导致民众对于本·阿里政权的极度不满,推动了革命的爆发。

  随着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的推动,民众不再依靠读书看报这单一方式获取信息,而是通过网络和移动设备获取多样的信息。而西方国家则以此为媒介,通过造谣、炒作热点和煽动大众情绪等方式,来制造舆论危机,动摇政治根基。同时,在大数据时代,民众表达民意的门槛大大降低,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言论。这对于普遍素质不高、政治素养缺乏的发展中国家是很危险的,在西方国家的鼓动下,民意容易被利用和“绑架”,成为敌对分子制造混乱、颠覆政权的武器。

三、大数据时代的国家安全治理对策

  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充满着危机和挑战。我们不能因此关起门来,杜绝一切危险,同时也拒绝一切机遇,也不能随波逐流,被动接受。要在这个不确定性和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认真筹划未来的战略布局,积极应对,就要做到正视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变化,把握新技术革命的显著特征,既要把握“机”,又要规避“危”。

3.1 培养大数据时代的安全意识

  一要构建总体国家安全观。安全的领域从传统的国土和政治已经拓展到了经济、生物和数据安全,片面强调军事安全的传统安全观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国家安全需求。因此,要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将国家安全的各个方面视为一个整体,着眼于“总体”,将安全的理念贯穿到政治、军事、国土、经济、文化等众多领域。树立系统思维,分析国家安全形势、研判风险,并制定相关战略,以防范和化解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所遭遇的各种风险挑战。树立总体安全的大格局,将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全部过程。号召全民参与保卫国家安全发展的全局,夯实国家安全的社会基础。

以下为隐藏内容,登录后可见。

  • 史俊茹 说:

    大数据

    2023-12-13 18:24:34 Safari 16 Mac OS X 10.15回复
  • 啦啦啦 说:

    可以的

    2023-12-16 22:27:13 WebView 4 Android 13回复
    Copyright © XiakeShu.com 版权所有 | 备案号:浙ICP备11004787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