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有20余次提到了“大数据”与“数字化”,大数据已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步人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战略高度进行了前瞻性的规划,从大数据首次写人中央政府工作报告,到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为加快数字中国建设指明了方向,为发展大数据审计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审计作为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健康助手,目前关于如何利用好大数据服务审计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审计数据来源众多,大数据审计不只是汇聚大量数据、不只是运用先进技术,更重要的是一种审计理念(袁野,2020),利用好审计数据的大集中、大综合、大关联的特征,展现事物之间的复杂多样、真实客观和普遍有机的联系,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的大数据思维模式,开展事项分析和结论研判,提升审计对经济社会风险预警能力、促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因此,大数据审计不仅是战术层面的技术应用,更是涉及组织流程、思维理念的战略性变革。
一、相关研究梳理与分析
随着大智移云物区(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的发展,审计方式、审计证据、审计效果、审计师行为、审计形式等都有了潜移默化的改变,审计对象、审计方式的大数据化以及审计全覆盖等因素迫切要求审计工作与大数据技术结合起来,提升审计工作效率。在社会审计方面,毕马威主管合伙人董常凌表示,重大风险因素常常深藏于业务数据中,为了进一步增强审计证据的充分性与适当性,监管部门可以要求企业提供更多必要的业务数据,并就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变化趋势不合理之处做出解释或提供补充材料,降低审计风险。数据处理流程一般分为“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一数据应用”三个阶段,黎明和王俊凯(2019)认为大数据审计平台模型的设计应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存储、建模、可视化处理四个阶段。无论是三阶段还是四阶段,首要阶段都是数据采集,目前网络爬虫技术在采集审计数据和证据方面得到了广泛运用(孙梦蝶,2018)。由于大数据审计的相关指南和准则尚不健全,联网审计在数据采集、数据存储、管理等方面的风险处理尚未形成标准,做好大数据日常的安全维护、数据质量监控是当前的主要问题(邢珍红,2019),优化内部控制流程、转换数字思维、提升审计人员技能,是降低审计风险的有效举措(王秋菲,2018)。
在国家审计层面,审计署十分重视推进大数据审计工作。2014年10月成立电子数据审计司,负责组织开展审计业务电子数据的采集、验收、整理和分析利用,并建立了可远程互通互联的国家审计数据中心。各地审计机关也陆续出台了数据管理相关制度,使得审计数据的采集、管理、使用和安全基本有章可循。大数据审计面对的海量数据大多是半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审计工作的核心是从纷繁芜杂的结构与非结构化数据中发现风险点进而找出重大错报。在大数据技术环境下,数据在线分析等技术使得持续审计、详细审计和智能审计等新模式成为可能(张敏等,2021)。当前我国审计全覆盖与大数据未完全融合,被审计单位信息化程度、审计人员的差异以及审计数据的复杂性导致基于审计全覆盖的大数据审计平台构建存在一定难度(刘国城等,2021)。
对内部审计而言,内部审计和国家审计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审计技术和方法皆相通,只是关注方向各有侧重而已(时现,2019)。高质量的内部审计能够改善企业会计盈余质量,可以有效应对外部监管规定和经济形势的变化(钱倩,2019),与外部审计也存在正向协同效应。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使内部审计的功能定位发生了变化,内部审计不仅是查错纠弊,更应该关注增加组织价值,审计领域不局限于财政财务收支,应拓展到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不再是账项导向审计和制度导向审计,应拓展到风险导向审计(潘春花,2019)。建立风险导向的全覆盖内部审计模式,推动内部审计工作的智能化建设,实现内部审计业务的“全覆盖”,使内部审计从“组织价值的守护者”转变为“组织价值的提升者”(邢春玉等,2021)。
综上,无论是社会审计、国家审计还是内部审计,目前有关大数据环境下风险管控的研究尚不多见。已有研究虽关注到大数据环境下信息技术在风险识别、风险控制中的作用与应用,但在审计数据的安全可靠、数据风险治理方面的剖析与探讨尚不多见。“审计未动、数据先行、集中分析、分散核实”是大数据时代的审计模式,重大风险因素常常深藏在业务数据中(张敏等,2021)。在大数据时代,审计应坚持“数据先行”,数据质量是保障审计质量的前提,评价数据质量是开展大数据审计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阳杰,2020) ,审计人员只有获取和利用满足目标需求的高质量数据,才能充分挖掘出大数据审计的巨大潜力。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变化和数据风险进行分析,与以往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本文联系社会实际,通过社会调查和专家访谈,综合考虑客观和主观、内因和外因等因素,创新性地将数据风险划分为数据质量风险、数据标准风险、数据安全风险、数据来源风险、组织风险和管理架构风险六个方面,以期为支撑风险聚焦、明确审计重点和方向提供一定的应用参考。二是社会审计、国家审计、内部审计三者获取数据的能力是有区别的,运用数据开展审计的方向和定位也是有差别的。本文围绕数据“怎么取”“怎么存”“怎么用”划分了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分析三个阶段,详细剖析社会审计、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在三个阶段的数据风险识别及其应对。以期为树立科学的大数据审计思维,深刻理解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数据风险治理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三是面对全覆盖审计数据的海量化和审计对象的复杂化,要实现“用数据显示真相、用信息反映事实”,人才是核心要素,加快大数据审计队伍建设是关键=本文从政府和行业、审计人员自身、高校教育三个方面提出能力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建议,以期为提升运用大数据开展审计工作的素质能力、健全完善大数据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一定的方向指引。
二、社会调查的基本介绍
大数据不仅正在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以及认知方式,也正在改变着审计的方式。大数据审计使得我们的思维方式由抽样思维向全量思维转变,由精确思维向效率思维转变,由因果关系逻辑向相关性转变(秦荣生,2014)。鉴于大数据审计和传统审计不同的思维逻辑,为了厘清大数据审计的具体逻辑线条、识别风险点以及针对风险点的应对措施,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风险识别和风险应对,为建立健全审计方法体系提供参考借鉴,进而为助推审计工作实践提供一定的方法指引。
本次调查得到了来自全国28个省市、不同行业、不同学历以及不同年龄段从事审计和会计工作的人员支持,共获得786份有效问卷。调查样本覆盖范围和对象具有代表性,调查的样本对象来自审计署、审计厅、审计局以及财政系统、税务系统等行政单位,企事业单位的审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高校从事审计教学和审计工作的相关人员。
三、大数据环境下审计工作的变化
(一)审计工作整体的变化
大数据环境引发了审计方式、审计模式、审计服务和审计人才的专业技能等一系列变化,从样本整体得分来看,在审计人才的专业技能方面,选项“信息技术运用、审计证据的评估判断能力进一步提高”的得分最高,说明大数据对审计工作的改变更多地体现在对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层面。面对大数据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审计人员最为重要的是要与时俱进、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大数据环境下自身的信息技术运用和审计证据的评估判断能力。
进一步来看,大数据对社会审计、国家审计、内部审计三类子样本的影响不一,但对三者而言,排在首位的都是对审计人才的专业技能要求,要求加大信息技术运用、审计证据的评估判断能力进一步提高。大数据对审计工作的其他影响体现在:对社会审计而言,较为重要的影响在于审计服务,由单一的审计报告向个性化的审计服务转变;对国家审计而言,较为重要的影响在于审计方式,由事后审计向全面的持续审计和实时审计转变;大数据对内部审计的影响与国家审计类似,同样是由事后审计向全面的持续审计和实时审计转变。
综合来看,大数据对审计工作整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审计方式、审计模式、审计服务和审计人才的专业技能等四个方面,尤其对审计人才的专业技能产生的影响最为迫切,大数据环境对审计人员的信息化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面对庞杂的业务处理和生成的海量数据信息,审计人员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才能应对大智移物云区等技术进步给审计职业带来的挑战,赢得更好的职业发展空间。
(二)审计程序的变化
大数据对审计程序的影响及改变在样本整体平均得分方面由高到低依次为:(1 )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分析程序的审计程序将由期中或期末执行向持续审计转变;(2 )函证由向第三方函证向云端储存的数据函证转变;(3)检查、观察、询问的审计程序将被数据分析法替代,相对而言,这一项比前两项的平均得分要低很多。这说明,一些需要审计人员实地检查盘点的审计程序不易受大数据技术的影响或影响程度较低,而函证、重新计算等审计程序更容易受信息技术的影响、容易被其他方法替代。因此,积极借助大数据技术形成和发展新的审计技术方法,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文/张悦 杨乐等)
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变化、数据风险治理及人才培养 PDF 完整版下载(文字可复制):
https://www.aliyundrive.com/s/2EH9ozR6poL 提取码: j6o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