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城市大脑”整体架构,加强信息汇聚共享,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创新智能应用场景,加大政策机制保障,以实现高效能治理为目标,推动“城市大脑”成为构建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城市运营治理等全方位城市治理体系的有效抓手。
We should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verall structure of the “city brain”, strengthen information gathering and sharing,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key projects, innovate intelligent application scenarios, increase policy and mechanism guarantees, and promote the “city brain”to become an effective starting point for building an all-round urban governance system such as economic governance, social governance, and urban operation governance, with the goal of achieving efficient governance.
“城市大脑”是数据资源时代融合了数据和算力的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包括城市的中枢系统、部门系统和区级平台、各类便民服务场景等组成的一个整体,是数字城市的标配、市域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窗口。在当前全国各地推进新型城市建设的大趋势下,整合打造一个集数据融合分析、视频感知态势、应急指挥调度、社会智能治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运营中心”,将其作为维系提升城市运行的“城市大脑”,有利于打破数据壁垒与信息孤岛,实现城市信息的共建共享与综合应用,为城市管理者提供综合、智能、统一的管理决策平台,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增添强劲动能。
一、 当前国内“城市大脑”建设现状
(一)“城市大脑”建设整体上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城市大脑”这一概念的形成和普及,源于2016年4月,时任阿里巴巴首席技术官首次向浙江省杭州市政府提出了“城市大脑(City Brain)”的概念,随后国内“城市大脑”建设开始起步。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2019年全国智慧城市投资总规模约为1.7万亿元,而“城市大脑”占智慧城市总投资的比例约为4%,预计未来几年“城市大脑”项目保持100%以上增速。截至2020年10月底,全国共有129个项目以“城市大脑”为名进行招标,平均中标金额约为5500万元。“城市大脑”成为当前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热点领域。
2021年,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分类分级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推进城市数据大脑建设,探索建设数字孪生城市”。2022年1月,《城市大脑发展白皮书(2022)》发布,为社会各界对“城市大脑”建立统一的认识,系统分析“城市大脑”现状、问题与趋势提供重要指导。2022年9月1日,《城市大脑术语》《城市大脑顶层规划和总体架构》《城市大脑数字神经元基本规定》3项标准正式发布。以此为背景,全国“城市大脑”建设进入新一轮热潮。据不完全统计,“十四五”期间,“城市大脑”投资规模可达千亿元。
(二) 国内先行城市打造“城市大脑”的经验做法
“城市大脑”自提出以来,便受到政府部门和龙头企业的广泛关注,并在杭州、深圳、广州、天津、攀枝花等地试点推行。这些试点成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代表性样本。
深圳建设城市运营管理中心,打造新型智慧城市“大脑”。全国首个新型智慧城市运营管理平台——深圳市城市运营管理中心自2016年12月27日开始运行。该中心接入深圳各委局办和各区、街道、社区的业务系统和运行数据,通过部门数据联动,建立全市事件监测体系,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和事件的快速协同处置能力,实现城市管理从“被动反馈型”到“主动出击型”的转变。深圳由此拥有新型智慧城市的“中枢”和“大脑”,成为全国最“互联网+”城市。
广州建设智慧城市运行中心,构建城市“超级大脑”。广州创新打造“穗智管”城市运行管理平台,建成广州市智慧城市运行中心,构建维系城市运行的“超级大脑”,对城市运行体征和事件进行运行监测、预测预警、协同联动、决策支持、指挥调度,实现“一网统管、全城智治”。在全国首创“人、企、地、物、政”治理要素数据5张图,全时域感知城市心跳和脉搏,全维度破解城市综合治理难题,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点规律的全周期数字化治理新路。
天津场景赋能城市智慧治理,打造“城市大脑”天津模式。天津以构建“物联感知城市、数联驱动服务、智联引领决策”的城市数字底座为目标,积极推进“城市大脑”建设,接入交通新业态、津工智慧、两津联动、疫苗接种、重点关爱群体、冷链追溯6个应用场景,加快建设“智慧矛调”“民生直达”等场景,加强城市运行全局监测和智能预警,实现“一屏统揽城市运行、一屏统管城市治理”。
杭州“城市大脑”聚焦治理创新和民生领域。杭州市政府出台了《城市大脑建设管理规范》《杭州城市大脑数字赋能城市治理促进条例》等一系列标准和规章,大力推进“城市大脑”建设。例如,将“城市大脑”与治理城市交通堵塞挂钩,利用大数据“治堵”;将便捷泊车、舒心就医等城市治理服务同“城市大脑”全面对接;基于“城市大脑”在全国率先开发推出防疫“健康码”等。目前,杭州“城市大脑”2.0以社区为切入点,首批聚焦“住、行、老、小”等领域,推进住房、交通、未来社区“一老一少”等重大项目建设。
攀枝花建设智慧城市运营中心,打造“三中心合一”的“城市大脑”。攀枝花市智慧城市运营中心按照综治中心、城市综合运营管理中心、应急联动指挥中心“三中心合一”模式进行建设,实行全维度管理指挥,汇聚多部门数据资源,推动政务信息、产业信息、民生信息等同一平台运行,加强数据和视频监控资源的整合共享,丰富优化各类融合场景服务与城市运行指标,全面助力城市信息化及数字经济发展。
二、 当前“城市大脑”建设存在的问题
各地“城市大脑”建设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体发展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在建设规模、整体架构、信息汇聚、场景应用、政策扶持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
(一) “城市大脑”建设规模和普及率有待提升
目前,在全国各省级城市(含直辖市、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地级市和县级市中,完成或正在建设“城市大脑”的城市不足2%,“城市大脑”整体建设规模仍处于初级阶段。普及率方面,东部地区“城市大脑”建设数量遥遥领先,占比达60%,其中浙江省17个市(县)已启动建设“城市大脑”,建设普及率居全国第1位。西部地区“城市大脑”建设数量与东部地区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二) 普遍存在“四缺少”情况
一是不少城市缺少整体性的“城市大脑”架构。一些城市虽已建成大数据平台、政务数据平台等,但都只是“城市大脑”体系的各个子系统,城市“有小脑却无大脑”,难以充分实现城市信息的共建共享与综合应用。二是不少城市的“城市大脑”建设缺少专门机构和稳定的人员,部门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工作合力亟待加强。三是不少城市的“城市大脑”建设阶段性成果缺乏专门的展示场所,难以实时有效地进行可视化宣传推广。四是不少城市的“城市大脑”建设缺少统一的云计算中心,云、网、数互联互通不够,实时处理各种时空数据的计算能力不足。
(三) 信息汇聚共享有待加强
“城市大脑”作为城市数字化运行管理的最顶层平台,须依托各部门系统“小脑”的数据汇聚支持。但目前不少城市的部门系统信息化水平发展不均、参差不齐,导致上下层信息的共享性、时效性不够。有的部门系统信息化水平先进、数据齐全、汇聚便捷,而有的部门系统信息化水平较低,甚至依靠手工录入,数据汇聚难度较大。此外,各部门信息系统建设缺乏统筹化、规范化,且数据采集的方式不一样,数据统计的基数不一样,部门之间的信息业务联系也不多,信息数据共享融合存在一定难度。
(四) 智能应用场景有待深度开发
部分城市的信息技术使用场景仍处于初级层面,应用场景不够丰富,面向城市生产、市民生活、政务服务的融合场景服务缺乏多样化。应用场景深层次创新力度不够,对业务的支撑、融合及变革有待深化。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智慧治理场景,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的综合应用场景,智慧社区、智慧养老、公共停车、智能网联汽车商业示范应用等民生治理和社会治理应用场景的开发力度有待完善。
(五) 政策支持力度有待加大
部分城市信息化专项经费投入力度有限,对“城市大脑”项目建设、部门系统改造提升的支持力度不够;“城市大脑”建设缺少统筹协调的专项工作组,资源统筹、部门联动、信息通报、业务指导等工作亟待加强;以产学研合作模式开发“城市大脑”关键技术和高端产品的力度不够;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城市大脑”建设的政策机制尚未健全,数字化公共服务合作运营机制不够完善;对数据进行融合分析应用的“城市大脑”复合型人才的培育和引进政策有待完善。
三、 打造“城市大脑”建设城市运营中心的对策建议
加快构建“城市大脑”整体架构,加强信息汇聚共享,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创新智能应用场景,加大政策机制保障,以实现高效能治理为目标,推动“城市大脑”成为构建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城市运营治理等全方位城市治理体系的有效抓手。
(一)加快整合资源,构建系统性的“城市大脑”整体架构
一是整合组建“城市运营中心”,形成“城市大脑”建设的专门机构和工作队伍。借鉴推广攀枝花市的经验做法,整合抽调智慧城市管理服务部门、综治部门、应急指挥部门的数字化业务骨干力量,联合组建整体系统性的“城市大脑”——“城市运营中心”。城市运营中心通过对城市运行体征和事件进行信息共享、运行监测、预测预警、协同联动、决策支持、智能管控等应用服务,实现“一脑统管、全城智治”。同时,在防汛防旱防火等重点监控时期,牵头单位可在特定周期内入驻城市运营中心,组织相关人员在特定场景、特定时间开展专项工作。
二是明确组织管理和功能区设置。“城市运营中心”实行全维度管理指挥,设置总指挥大厅、便民(惠企)服务热线、数字城管、智慧社区、智慧环保、智慧矛盾多元化解中心、“城市大脑”运营工作室、科技工作者之家、新闻发布厅等功能区,各区域间实现网络互连、信息互通、可视化智能化高度融合。
三是打造专门的“城市大脑”成果展示场所。在城市运营中心设置专门的“城市大脑建设成果展示体验厅”,定期举办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等建设成果展示会,开展防汛防火、港口交通多媒体、文旅多媒体、教育医疗多媒体、企业与经济运行监测多媒体等应用场景展示体验,向社会各界充分展示、宣传、体验“城市大脑”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四是打造统一的“城市大脑”云计算中心。整合城市数字化资源,建设自主可控的AI算力云、区块链基础平台、大数据中台等项目,打造新型智能化计算设施,加快与量子计算、区块链技术融合发展,建设超大规模人工智能计算与赋能平台,构建超算资源算力供给体系,实现云、网、数互联互通,同步快速迭代升级,为“城市大脑”提供多层次智能算力服务。
(二)加强信息汇聚共享,实现数据一“脑”融合、一个平台显示
一是实现部门数据联动共享。城市运营中心打破部门壁垒,全面接入各部门和各区、街道、社区的业务系统和运行数据,汇聚卫生、环境、气象、住房、企业、人口、应急管理、城管、交通、民政、网格办、便民惠企服务热线、公安的公开数据等数据资源,通过部门数据的汇聚联动共享,建立城市事件高效监测体系和快速处理体系,实现全市事件综合态势一张图,实现日常事件的统一接报、统一分拨、统一督办和融合处理,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和事件的快速协同处置能力。
以下为隐藏内容,登录后可见。
好
2023-8-31 10:58:38 Google Chrome 108 Windows 10希望能够继续学习
2023-9-24 21:55:15 Google Chrome 108 Windows 10